平潭海事部门为2016年中国平潭首届国际帆船邀请赛现场护航。
2016年平潭海事局颁发第一本游艇证书。
为两岸直航船舶实施安全检查。
福平公铁大桥监管。
□ 本报记者 沈尚 /文
平潭,位于福建省东部,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,由126个岛屿组成,是我国著名的渔业大岛和航运大岛。在这片热土上扎根着中国海事最年轻的分支局——平潭海事局,该局38名海事人员为这6064平方公里海域的安全发展,挥洒辛勤的汗水,发挥出海事专业优势,主动对接综合实验区、自贸区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等国家战略,在平潭经济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征程中,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。
A
扁平化管理 打造“平潭特色监管”
平潭地处海上交通要道,辖区商渔船交织,暗礁浅滩众多,同时受季风、海雾、热带气旋影响,海域气象、自然条件都十分恶劣,是船舶交通事故和溢油事故易发区。然而自2015年11月12日平潭海事局建局至今,该辖区安全形势却实现了罕见的稳定,改变了以往平潭辖区发生事故数量占福建全省1/4以上的局面。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?带着这个疑问,记者对平潭海事局进行了深入采访。
“人少便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。”平潭海事局副局长江常锋告诉记者,早在2015年8月,交通运输部批准设立平潭海事局时,就将其作为扁平化管理机制在海事系统先行先试的试点。为此,平潭海事对运行扁平化管理机制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,以智慧海事和现场综合执法机制为依托,统筹整合管理资源,初步探索建立了具有平潭特色的扁平化管理模式。
为了破解扁平化管理这个难题,平潭海事局在实际运行中以“精简、统一、效能”为一贯要求,按照“高标准、高起点,边建设、边运行、边评估”的原则,在三个关键环节上进行了加法、减法、乘法运算。
夯实基础做“加法”。俗话说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,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。
为了满足平潭海事局机构设置情况和扁平化管理的相关要求,该局已制定符合扁平化运行需要的各类管理制度、规则、流程和程序近70项;重点建立了弹性工作机制、隐患登记公告与消除机制等六个机制。将综合业务处建设为指挥中心、协调中心、控制中心、信息中心和应急中心,实现“指挥值班一体化”。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,确保了平潭海事能履行职责到位、资源配置优化、工作效率提高、行政执法规范。
由于人员编制较少,在平潭海事局每个人都充当着多面手,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,为了达到“一人多岗、一专多能、综合执法”的要求,平潭海事局在运行中注重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,通过业务学习日、业务技能大比武等多种形式,加强岗位培训,提高综合执法能力。
优化内部运行做“减法”。纵向上,压缩管理层级,只设两个层级:局管理层及办公室、综合业务处、政务中心3个内设处室和金井海巡执法大队、澳前海巡执法大队2个海巡执法大队。局领导对各处室、大队不是挂点联系关系,是直接管理关系,确保工作任务直接到底。横向上,减少处室边界,增强合力。综合业务处以专业管理为主,指导并直接参与现场执法工作,有效发挥综合业务处枢纽、调度平台作用。海巡执法大队以现场执法为主,按照综合业务处有关专业工作部署开展各项工作,实现业务管理与现场执法做到无缝衔接。
平潭海事局综合业务处处长林国潮告诉记者,“以前指挥中心,接到报警,需要将各种信息来回在各级领导及现场指挥人员中来回传播,现在在我们综合业务处“三位一体”,既是指挥中心、调度平台又是对现场情况了如指掌的执行部门,真正做到了减少信息传递层级,降低信息失真率,方便决策层快速地将决策权延至基层执法一线,在应急处置中做到快速反应,有效处置。”
提升监管服务效能做“乘法”。为了有效提高服务效能,平潭海事全面推行现场综合执法工作机制,实行基层一线“现场综合、业务综合、能力综合、管理综合”,努力实现基层海事执法全面履职的辖区情况掌握到位、动态信息监控到位、现场巡查落实到位等“十二个到位”。并以科技信息化支撑为保障,利用移动执法终端,传递信息,下达执法指令、安排执法任务、反馈执法结果、评价执法情况,实现执法过程全程记录和动态信息高效流转,提升了对辖区现场的综合管理能力。
为最大限度方便相对人,平潭海事局在局政务中心及两个海巡执法大队同步开放办理许可、审批、报备、查验业务,行政相对人可自行选择。政务中心处长卢飞告诉记者,现在各部门负责人兼任专业主管,并对部门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,部署分配工作任务,跟踪落实工作情况。在政务受理中,政务中心接受材料时,船舶主管在现场直接进行初审,避免由于材料不合格导致申请人来回奔波。接下来由政务中心复审,分管局领导审批,由于中间环节的减少,原本需要10个工作日的办理时间缩短为5天,为航运企业节约时间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工作效能得到提高,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利用,依靠运行扁平化管理,平潭海事局在建局短短的一年时间里,全面履行分支局职能的各要素不断完善,达到分支局业务及现场综合管理要求,各项工作有序开展,突出海事中心业务工作,有针对性地实施海事监管,有效减少了平潭辖区事故多发的状况。
随着平潭综合试验区和自贸试验区的不断推进,海事业务量将会迅速提升,形成一定规模后,当前的管理模式、人员编制是否能完成专业化、精细化的整体适应性尚待考验,为此平潭海事局一直坚持在运行中定期进行评估分析,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,持续完善运行机制,使其在当前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、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,更加适应海事现场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。
B
强化服务 深化两岸交流
平潭与台湾新竹相距仅68海里,乘坐高速客滚船行程仅需2小时30分钟。11月30日,是大陆高速客滚轮“海峡号”对台海上直航5周年的日子。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不断推进,穿梭平潭与台北之间的“丽娜轮”与“海峡号”形成两岸双向互通航线;平潭的两岸“小三通”货运航班开通,对台海运快件运营,台车从平潭首发入闽,台湾—平潭—欧洲海铁联运启动……平潭已成为两岸往来主通道。
作为水上交通安全主管部门,平潭海事局一直将两岸直航安全监管保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,为营造安全和谐的海峡通航环境,平潭海事人摸着石头过河,专门成立了“平潭对台快捷客货滚装航线海事管理研究”课题组,进行专题研究、主动为“海峡号”轮进出港及试航演练护航;与“海峡号”及其所属单位确立了“三位一体”搜救机制,为平潭两艘直航台湾客滚船“海峡号”、“丽娜轮”首航以来安全运送两岸旅客52.3万人次,其中台胞17.1万人次。
在口岸通关方面,平潭海事局积极支持平潭口岸通关建设,组织人员学习口岸查验通关手续,模拟办理口岸通关手续,确保通关顺利进行;积极协同当地政府、港口、航标、边防、渔业等管理单位,每天对客船专用航道开展清障工作,提供通航安全保障。
在日常监管方面,平潭海事为“海峡号”轮开辟VTS专窗监控,并做到每日一检查、每月一次三方安全例会、每季度一次客船安检,每年一次客船应急求生演习,并提供节假日、经贸会展活动、民俗活动期间及恶劣天气多发期等“重点时段”、敏感时期的监管服务。现场执法人员林勇告诉记者,平潭海事的现场执法人员会在每个航次开航前,对客船开展安全检查,包含天气海况是否适航、消防、求生通道是否畅通、货物捆绑到不到位。
除此之外,平潭海事局还对福建海峡高速客船公司开展公司审核咨询服务,协调并跟踪整个审核过程。通过跟踪服务,平潭海事局了解到“海峡号”轮上的气胀式救生通道到了返厂检修的时刻了,但是该船上所有的船员都没有过这个设备的操作经验,为了提高该船应对海上突发状况的能力,平潭海事局对该船的海乘开展了应急服务,并于2016年5月31日,联合福建海峡高速客船公司举行了“海峡号弃船暨人员搜救应急演习”,实战演习了应急响应、人员疏散、救生滑到释放、人员撤离等内容,提高从业人员防灾、逃灾、避灾和自救、互救能力。
“不仅要保障安全,更要安全基础上的便捷畅通”林勇告诉记者。在便捷服务上,平潭海事积极应对两岸经济开放和旅游开放,简化“小三通”及小额贸易客船进出口岸申请手续。对接台湾船公司加强台籍船管理,实行简化统一单证、定期签证,实行7天、24小时工作制,落实海上“绿色通道”、“快捷通道”与“零待时”等服务措施,践行优先服务制,查验手续随到随办,为直航船舶提供便捷的通关环境。
如今,在平潭,对台海运快件、“小三通”和集装箱运营货运已经逐步实现常态化运营……这其中都能看到平潭海事人忙碌的身影。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16年9月,平潭海事已确保平潭赴台海上进出口货物1623批次,9.56万吨;直邮包裹62.56万袋,国际快件20.5万件。
C
优化格局 助力“两区”建设
作为一个岛县,港航经贸往来、经济发展,水上交通安全是先决条件。然而平潭还是集综合实验区、自贸区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以及国际旅游岛特殊政策洼地,大发展下众多的交通涉海工程、临港工业建设,越来越多的海上娱乐活动及涉海赛事,对年轻的平潭海事局来说,是一项艰巨的挑战,也是难得一见的重大机遇。在过去的一年里,平潭海事局发挥海事专业优势,主动介入地方港口经济建设,推进“三互”大通关、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建设、吸引平潭籍船舶回归、为重点涉水项目建设提供服务保障、积极培育海洋服务产业……为平潭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长达16公里的福平铁路海峡大桥是国家重点工程,也是平潭人民最关心的工程,平潭福平铁路建成后,将使平潭至福州的出行方式,由开车2小时变成火车半小时。
由于该工程位于海坛海峡中部,船舶通航密度大、通航水域狭窄、持续时间长,施工水域面临季风、台风、寒潮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,容易造成船舶触礁或触碰大桥的事故。同时,施工水域参与施工船舶的数量众多,达63艘,施工船舶与东西向的客渡船航线,施工船舶与南北向的过往船舶构成交叉,存在船舶碰撞的安全隐患。施工船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油污水和生活污水,将威胁到周边水域环境。
为此,平潭海事局组织编制大桥施工安全监管手册;实施对大桥施工区的交通管制,每季度对全部施工作业船舶的安全检查一次,组织定期召开安全例会,督促落实各业主、施工方的主体责任;并与福州局等相邻分支局建立综合执法联动机制,并积极组织安全警示教育及培训活动、组织应急演练。
2016年5月19日,平潭海事局还组织福平公铁大桥FPZQ-4项目部开展海上消防、救生、溢油和防碰撞应急演练;6月27日福平铁路FPZQ-3标项目部在大、小练岛之间水域组织开展施工船舶消防、溢油、救生应急演练,提高项目部管理人员、施工船舶船员应急处理能力。
如果将平潭船东所属船舶总运力与全国沿海总运力进行比较,平潭船舶运力超过了全国沿海运力的10%;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,90%以上的平潭船东为获得更便利、更宽松的发展环境,选择了在外省或国外登记注册船舶。平潭海事局局长林孝鸿告诉记者,如果有一半运力船舶回归平潭登记,将有效避免平潭船舶分布散乱,公司单打独斗的局面,真正树立起平潭航运企业的品牌。不仅如此,吸引平潭船舶回平潭登记,还将直接增加地方财政税收,发挥航运总部经济的蝴蝶效应。为此,平潭海事局以海事管理的角度,帮助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提出了一些真正能打动船东的优惠举措,吸引平潭乃至福建籍船舶回归。
通过走访船公司,平潭海事局了解到一些船东不愿意回归,主要是顾虑回来后船舶办理手续多、时间长,影响到船舶的正常营运。针对船东的顾虑,平潭海事局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、福建省船舶检验局、中国船级社福州分社以及平潭船东协会、船公司代表召开了船舶证书并联办理座谈会,于2016年4月份推出了平潭自贸片区船舶证书实行“三合一”并联办理办法。
在平潭海事局政务大厅,正在申请办理船舶国籍证书、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、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证书的平潭船东刘先生告诉记者,以往办理这三类证时需要分开办,必须递交7次申请材料才可以办结所有证书,每次申请材料必须提供原件予以核对,非常不方便,办结所有证书至少需要28个工作日,“并联办理之后,我们可以同时向海事、船检、交建局提出办理证书申请,向海事局申请时也可以同时申请这三类证件,不用跑动跑西一次性就办齐全了,至少节省了8个工作日,省时、省力又省钱。”卢飞进一步解释到。
林国潮介绍,此举是简化船舶证书办理流程,提高船舶证书核发效率,打造“便民利企”的海事窗口的一项便民措施,能够为平潭船东带来很大便利,也有利于推动平潭航运业的发展。据悉,自登记工作开展以来,该局共开展所有权登记75艘,国籍登记72艘,变更登记70艘,抵押权登记4艘、光船租赁登记10艘,注销登记5艘。
考虑到早前,平潭运输船“外嫁”给平潭船的声誉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,为了让平潭船舶的招牌熠熠生辉,平潭海事局充分发挥相关管理智慧,对平潭籍船舶提供有效监管优质服务,并督促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增强安全意识,护航企业健康发展。
据悉,在下一步的工作中,平潭海事局持续提升平潭航运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,和港口码头转型升级,为服务平潭两区建设再发力,构建平潭港航经济与平潭地方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新常态,提供优质的海事监管与服务。
本版图片由平潭海事局提供